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凉州民谣 魏晋 · 无名氏
 押效韵
《魏书》曰:于时天下丧乱。唯凉州独全。张寔自恃众强。转为骄恣。平文皇帝四年为左右阎沙等所杀。先是谣曰云云。所住室。梁间有人象而无头。久之乃灭。恶之。示几见杀。
蛇利炮。
蛇利炮。
公头坠地而不觉(○魏书张寔传。)
五德议 北魏 · 李彪
 出处:全后魏文卷四十二
尚书闾议,继近秦氏。
臣职掌国籍,颇览前书,惜此正次,慨彼非绪。
辄仰推帝始,远寻百王。
魏虽建国君民,兆朕振古,祖黄制朔,绵迹有因。
然此帝业,神元为首。
案神元、晋武,往来和好。
至于桓、穆,洛京破亡。
二帝志摧聪、勒,思存晋氏,每助刘琨,申威并、冀。
是以晋室衔扶救之仁,越石深代王之请。
平文、太祖,抗衡苻石,终平燕氏,大造中区
则是司马祚终于郏、鄏,而元氏受命于云、代。
盖自周之灭,及汉正号,几六十年,著苻尚赤。
后虽张、贾殊议,暂疑而卒从火德,以继周氏。
排虐嬴以比共工,蔑暴项而同吴广
近蠲谬伪,远即神正,若此之明也。
宁使白蛇徒斩,雕云空结哉!
自有晋倾沦,暨登国肇号,亦几六十馀载,物色旗帜,率多从黑。
是又自然合应,玄同汉始。
且秦并天下,革创法度,汉仍其制,少在变易。
犹仰推五运,竟踵隆姬。
而况刘、石、苻、燕,世业促褊,纲纪弗立。
魏接其弊,自有彝典,岂可异汉之承木,舍晋而为土邪?
夫皇统崇极,承运至重,必当推协天绪,考审王次,不可杂以僭窃,参之强狡。
神元既晋武同世,桓、穆兴怀、悯接时。
晋室之沦,平文始大,庙号太祖,抑亦有由。
绍晋定德,孰曰不可,而欲次兹伪僭,岂非惑乎?
臣所以屡㥪㥪惜之,唯垂察纳(《魏书·礼志》一。太和十四年中书监高闾议,以为魏承秦,定为土德。秘书丞李彪著作郎崔光等议,以为。)
上言从李彪魏为水德议 北魏 · 穆亮
 出处:全后魏文卷三十四
臣等受敕,共议中书监高闾、秘书丞李等二人所议皇魏行次。
尚书高闾以石承晋为水德以燕承石为木德,以秦承燕为火德,大魏次秦为土德,皆以地据中夏,以为得统之徵。
皇魏建号,事接秦末,晋既灭亡,天命在我。
故因中原有寄,即而承之。
等据神元皇帝与晋武并时,桓、穆二帝,仍修旧好。
始自平文,逮于太祖,抗衡秦、赵,终平慕容。
晋祚终于秦方,大魏兴于云、朔。
据汉弃秦承周之义,以皇魏承晋为水德。
二家之论,大略如此。
臣等谨共参论,伏惟皇魏世王玄朔,下迄魏、晋,赵、秦二燕,虽地据中华,德祚微浅,并获推叙,于理未惬。
又国家积德修长,道光万载。
等职主东观,详究图史,所据之理,其致难夺。
今欲从等所议,宜承晋为水德(《魏书·礼志》一。太和十四年高闾议魏承秦为土德,李彪崔光议魏承晋为水德。十五年正月长乐王穆亮陆睿王元孙冯诞游明根、邓侍祖、李恺郭祚、卫庆、封琳、崔挺、贾元寿等言。)
王德议 北魏 · 高闾
 出处:全后魏文卷三十
帝王之作,百代可知,运代相承,书传可验。
虽祚命有长短,德政有优劣,至于受终严祖,殷荐上帝,其致一也。
故敢述其前载,举其大略。
臣闻居尊据极,允应明命者,莫不以中原为正统,神州为帝宅。
苟位当名全,化迹流洽,则不专以世数为与夺,善恶为是非。
尧舜禅揖,一身异尚;
魏、晋相代,少纪运殊。
桀、纣至虐,不废承历之叙;
厉、惠至昏,不阙周、晋之录。
计五德之论,始自汉刘,一时之议,三家致别。
张苍以汉为水德,贾谊、公孙臣以汉为土德,刘向以汉为火德。
以为水德者,正以尝有水溢之应,则不推运代相承之数矣。
以为土德者,则以亡秦继历,相即为次,不推顺逆之异也。
以为火德者,悬证赤帝斩蛇之符,弃秦之暴,越恶承善,不以世次为正也,故以承周为火德。
自兹厥后,乃以为常。
魏承汉,火生土,故魏为土德。
晋承魏,土生金,故晋为金德
赵承晋,金生水,故赵为水德。
赵,水生木,故燕为木德。
秦承燕,木生火,故秦为火德。
秦之未灭,皇魏未克神州,秦氏既亡,大魏称制玄朔。
平文之庙,始称太祖,以明受命之证,如周在岐之阳。
若继晋,晋亡已久;
若弃秦,则中原有寄。
推此而言,秦之理,事为明验。
故以魏秦,魏为土德,又五纬表验,黄星曜彩,考氏定实,合德轩辕土祖未,事为著矣。
又秦、赵及燕,虽非明圣,各正号赤县,统有中土,郊天祭地,肆类咸秩,明刑制礼,不失旧章。
奄岱逾河,境被淮汉。
非若龌龊边方,僭拟之属,远如孙权、刘备,近若刘裕、道成,事系蛮夷,非关中夏
伏惟圣朝,德配天地,道被四海,承乾统历,功侔百王。
光格同于唐、虞,享祚流于周、汉,正位中境,奄有万方。
今若并弃三家,远承晋氏,则蔑中原正次之实。
存之无损于此,而有成于彼;
废之无益于今,而有伤于事。
臣愚以为宜从尚黄,定为土德。
又前代之君,明贤之史,皆因其可褒褒之,可贬贬之。
今议者偏据可绝之义,而不录可全之礼。
所论事大,垂之万叶。
宜并集中秘群儒,人人别议,择其所长,于理为悉(《魏书·礼志》一。太和十四年八月中书监高闾议,以为。)
诏群官太和十七年九月丁丑 北魏 · 拓跋宏
 出处:全后魏文卷五
卿等或以朕无为移徙也。
平文皇帝弃背率土,昭成营居盛乐;
太祖道武皇帝神武应天,迁居平城
朕虽虚寡,幸属胜残之运,故移宅中原,肇成皇宇。
卿等当奉先君令德,光迹洪规。
北人比及十年,使其徐移。
朕自多积仓储,不令窘乏(《魏书·宗室元丕传》,又见《北史》十五。)
改营太庙定昭穆诏太和十五年四月己卯 北魏 · 拓跋宏
 出处:全后魏文卷四
祖有功,宗有德,自非功德厚者,不得擅祖宗之名,居二祧之庙。
仰惟先朝旧事,舛驳不同,难以取准。
今将述遵先志,具详礼典,宜制祖宗之号,定将来之法。
烈祖有创基之功,世祖有开拓之德,宜为祖宗,百世不迁。
而远祖平文,功未多于昭成,然庙号为太祖
道武建业之勋,高于平文庙号为烈祖
比功校德,以为未允。
朕今奉尊道武太祖,与显祖为二祧,馀者以次而迁。
平文既迁,庙唯有六,始今七庙,一则无主。
唯当朕躬,此事亦臣子所难言。
夫生必有终,人之常理。
朕以不德,忝承洪绪,若宗庙之灵,获全首领,以没于地,为昭穆之次,心愿毕矣。
必不可豫,设可垂之文,示后必令迁之(《魏书·礼志》一。经始明堂,改营太庙,诏云云。又见《通典》四十七。)
《魏史》义例 隋 · 魏澹
 出处:全隋文卷二十
其一曰:臣闻天子者,继天立极,终始绝名,故《谷梁传》曰:「太上不名」。
《曲礼》曰:「天子不言出,诸侯不生名」。
诸侯尚不生名,况天子乎!
若为太子,必须书名。
良由子者对父生称,父前子名,礼之意也。
是以桓公六年九月丁卯,子同生,《传》曰:「举以太子之礼」。
杜预注云:「桓公子庄公也」。
十二公唯子同是嫡夫人之长子,备用太子之礼,故史书之于策。
即位之日,尊成君而不名,《春秋》之义,圣人之微旨也。
至如马迁,周之太子并皆言名,汉之储两俱没其讳,以尊汉卑周,臣子之意也。
窃谓虽立此理,恐非其义。
何者?
《春秋》《礼记》,太子必书名,天王不言出。
仲尼之褒贬,皇王之称谓,非当时与异代遂为优劣也。
班固、范晔、陈寿、王隐、沈约参差不同,尊卑失序。
至于魏收,讳储君之名,书天子之字,过又甚焉。
今所撰史,讳皇帝名,书太子字,欲以尊君卑臣,依《春秋》之义也。
其二曰:五帝之圣,三代之英,积德累功,乃文乃武,贤圣相承,莫过周室,名器不及后稷追谥止于三王,此即前代之茂实,后人之龟镜也。
魏氏平文以前,部落之君长耳。
太祖远追二十八帝,并极崇高,违尧、舜宪章,越周公典礼。
道武出自结绳,未师典诰,当须南、董直笔,裁而正之。
反更饰非,言是观过,所谓决渤澥之水,复去堤防,襄陵之灾,未可免也。
但力微天女所诞,灵异绝世,尊为始祖,得礼之宜。
平文、昭成雄据塞表,英风渐盛,图南之业,基自此始。
长孙斤之乱也,兵交御座,太子授命,昭成获免。
道武此时,后缗方娠,宗庙复存,社稷有主,大功大孝,实在献明。
此之三世,称谥可也
自兹以外,未之敢闻。
其三曰:臣以为南巢桀亡,牧野灭,斩以黄钺,悬首白旗,幽王死于骊山厉王出奔于彘,未尝隐讳,直笔书之,欲以劝善惩恶,贻诫将来者也。
太武、献文并遭非命,前史立纪,不异天年,言论之间,颇露首尾。
杀主害君,莫知名姓,逆臣贼子,何所惧哉!
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圆首方足,孰不瞻仰,况复兵交御座,矢及王屋,而可隐没者乎!
今所撰史,分明直书,不敢回避。
且隐、桓之死,闵、昭杀逐,丘明据实叙于经下,况复悬隔异代而致依违哉!
其四曰:周道陵迟,不胜其敝,楚子亲问九鼎,人来徵百牢,无君之心,实彰行路,夫子刊经,皆书曰卒。
自晋德不竞,宇宙分崩,或帝或王,各自署置。
当其生日,聘使往来,略如敌国,及其终也,书之曰死,便同庶人。
存没顿殊,能无怀愧!
今所撰史,诸国凡处华夏之地者,皆书曰卒,同之吴、楚。
其五曰:壶遂发问,马迁答之,义已尽矣。
后之述者,仍未领悟。
董仲舒、司马迁之意,本云《尚书》者,隆平之典,《春秋》者,拨乱之法,兴衰理异,制作亦殊。
治定则直叙钦明,世乱则辞兼显晦,分路命家,不相依放。
故云「周道废,《春秋》作焉,尧、舜盛,《尚书》载之」,是也。
汉兴以来,改正朔,易服色,臣力诵圣德,仍不能尽,余所谓述故事,而君比之《春秋》,谬哉」。
然则纪传之体出自《尚书》,不学《春秋》,明矣。
范晔云:「《春秋》者,文既总略,好失事形,今之拟作,所以为短。
纪传者,史、班之所变也,网罗一代,事义周悉,适之后学,此焉为优,故继而述之」。
此言,岂直非圣人之无法,又失马迁之意旨。
孙盛自谓钻仰具体而放之。
魏收云:「鲁史既修,达者贻则,子长自拘纪传,不存师表,盖泉源所由,地非企及」。
虽复逊辞畏圣,亦未思纪传所由来也。
司马迁创立纪传以来,述者非一,人无善恶,皆为立论。
计在身行迹,具在正书,事既无奇,不足惩劝。
再述乍同铭颂,重叙唯觉繁文。
案丘明亚圣之才,发扬圣旨,言「君子曰」者,无非甚泰,其间寻常,直书而已。
今所撰史,窃有慕焉,可为劝戒者,论其得失,其无损益者,所不论也(《隋书·魏澹传》,又略见《北史》五十六)
请定帖经奏 唐 · 杨玚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九十八
今之举明经者。
主司不详其述作之意。
每至帖试。
必取年头月尾。
孤经绝句。
自今已后。
考试者尽帖平文
以存大典。
今之明经。
习左氏者十无一二。
恐左氏之学废。
又周礼仪礼公羊谷梁。
亦请量加优奖。
大猎赋720年 盛唐 · 李白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四十七 创作地点:四川省成都市
白以为赋者古诗之流。辞欲壮丽。义归博达。不然。何以光赞盛美。感天动神。而相如子云。竞誇词赋。历代以为文雄。莫敢诋吁。臣请语其大略。窃或褊其用心。子虚所言。楚国不过千里。梦泽居其大半。而齐徒吞若八九。三农及禽兽无息肩之地。非诸侯禁淫述职之义也。上林云。左苍梧。右西极。考其实地。周袤才经数百。长扬夸胡。设网为周阹。放麋鹿其中。以搏攫充乐。羽猎于灵台之囿。围经百里而开殿门。当时以为穷壮极丽。迨今观之。何龌龊之甚也。但王者以四海为家。万姓为子。则天下之山林禽兽。岂与众庶异之。而臣以为不能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平文论苑囿之小。窃为微臣之不取也。今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以孟冬十月。大猎于秦。亦将耀威讲武。扫天荡野。岂淫荒侈靡。非三驱之意邪。臣白作颂。折衷厥美。其辞曰。
粤若皇唐之挈天地而袭气母兮。粲五叶之葳蕤。
惟开元廓海宇而运斗极兮。总六圣之光熙。
诞金德之纯精兮。漱玉露之华滋。
文章森乎七曜兮。制作参乎两仪。
括众妙而为师。明无幽而不烛兮。
泽无远而不施。慕往昔之三驱兮。
顺生杀于四时。若乃严冬惨切。
寒气凛冽。不周来风。
元冥掌雪。木脱叶。
草解节。土囊烟阴。
火井冰闭。是月也。
天子处乎元堂之中。餐八水兮休百工。
考王制兮遵国风。乐农人之閒隙兮。
因校猎而讲戎。乃使神兵出于九阙。
天仗罗于四野。徵水衡与林虞。
辨土物之众寡。千骑飙扫。
万乘雷奔。梢扶桑而拂火云兮。
刮月窟而搜寒门。赫壮观于今古。
嶪摇荡于乾坤。此其大略也。
而内以中华为天心。外以穷发为海口。
豁咽喉以洞开。吞荒裔以尽取。
大章按步以来往。夸父振策而奔走。
足迹乎日月之所通。囊括乎阴阳之未有。
君王于是撞鸿钟。发銮音。
出凤阙。开宸襟。
驾玉辂之飞龙。历神州之层岑。
游五柞兮瞰三危。挟细柳兮过上林。
攒高牙以总总兮。驻华盖之森森。
于是擢倚天之剑。弯落月之弓。
昆崙叱兮可倒。宇宙噫兮增雄。
河汉为之却流。川岳为之生风。
羽毛扬兮九天绛。猎火燃兮千山红。
乃召蚩尤之徒。聚长戟。
罗广泽。呵雨师。
风伯。棱威耀乎雷霆。
烜赫震于蛮貊。陋梁都之体制。
鄙灵囿之规格。而南以衡霍作襟。
北以岱恒作袪。夹东海而为堑兮。
拖西冥而流渠。麾九州之珍禽兮。
回千偫以坌入。联八荒之奇兽兮。
屯万族而来居。云罗高张。
天网密布。罝罘绵原。
峭格掩路。蠛蠓过而犹碍。
蟭螟飞而不度。彼层霄与翳
空翔鸟与伏兔。从营合技。
弥峦被冈。金戈森行。
洗晴野之寒霜。虹旗电掣。
卷长空之飞雪。吴骖走练。
宛马蹀血。萦众山之联绵。
隔远水之明灭。使五丁推峰。
一夫拔木。下堑高颓。
深平险谷。摆椿栝。
开林丛。喤喤呷呷。
尽奔突于场中。而田疆古冶之畴。
乌获中黄之党。超峥嵘。
猎苍莽。喑呜哮㘚。
风旋电往。脱文豹之皮。
抵元熊之掌。批狻手猱。
挟三挈两。既徒搏以角力。
又挥锋而争先。行甝号以鹗睨兮。
气赫火而歊烟。拳封貒。
肘巨狿。枭羊应叱以毙踣。
䝟貐亡精而坠巅。或碎脑以折脊。
或喷髓而飞涎。穷遐荒。
林薮。扼土伯。
殪天狗。脱角犀顶。
探牙象口。扫封狐于千里。
捩雄虺之九首。咋腾蛇而仰吞。
拖奔兕而却走。君王于是峨通天
靡星旃。奔雷车。
挥电鞭。观壮士之效获。
顾三军而欣然。曰夫何神詟鬼慄之骇人也。
又命建夔鼓。励武卒。
虽轥轹之已多。犹拗怒而未歇。
集赤羽兮照日。张乌号兮满月。
戎车轞轞以陆离。彀骑煌煌而奋发。
鹰犬之所腾捷。飞走之所蹉蹶。
攫麇麚之咆哮。蹂豺貉以挂格。
膏锋染锷。填岩掩窟。
观殊材与逸偫。尚挥霍以出没。
别有白𧳬飞駮。穷奇貙獌。
牙若错剑。鬣如丛竿。
口吞殳鋋。目极枪橹。
碎琅弧。攫玉弩
射猛彘。透奔虎。
金镞一发。旁叠四五。
凿齿磨牙而致伉。谁谓南山白额之足睹。
总八校。搜四隅。
驰专诸。走都卢。
趫乔林。撇绝壁。
抄獑猢。揽貊⿰(豸国)
囚鼬鼯于峻崖。顿豰貜于穹石。
养由发箭。奇肱飞车。
巧括更羸。妙兼蒲且。
坠鸀鳿于青云。落鸿雁于紫虚。
捎鸧鸹。漂鸬●90CD。
弹地庐。空神居。
斩飞鹏于日域。摧大凤于天墟。
龙伯钓其灵鳌。任公获其巨鱼。
穷造化之谲诡。何神怪之有馀。
所以喷血流川。飞毛洒雪。
乍若乎高天雨兽。上坠于大荒。
又似乎积禽为山。下崩于林穴。
阳乌沮色于旭日。阴兔丧精于明月。
思腾装上猎于太清。所恨穹昊之路绝。
而忽也莫不海晏天空。万方来同。
秦皇汉武兮。复何足以争雄。
俄而君王茫然改容。愀若有失。
居安思危。防险戒逸。
斯驰骋以狂发。非至理之宏术。
且夫人君以端拱为尊。元妙为宝。
暴殄天物。是谓不道。
乃命去三面之网。示六合之仁。
已杀者皆其犯命。未伤者全其天真。
虽剪毛而不献。岂割鲜以染轮。
解凤凰与鸑鷟兮。旋驺虞与麒麟。
获天宝于陈仓。载非熊渭滨
于是享猎徒。封劳苦。
行炰。骑酌酤。
韬兵戈。火网罟。
然后登九霄之台。宴八纮之圃。
开日月之扃。辟生灵之户。
圣人作而万物睹。览蒐岐与狩敖。
宣成之足数。哂穆王之荒诞。
歌白云于西母。曷若饱人以澹泊之味。
醉时以醇和之觞。鼓之以雷霆。
舞之以阴阳。虞乎神明。
狃于道德。张无外以为罝。
琢太朴以为杙。顿天网以掩之。
猎贤俊以御极。若此之狩。
罔有不克。使天人晏安。
草木蕃殖。六宫斥其珠玉
百姓乐于耕织。寝郑卫之声。
却靡曼之色。天老掌图。
风后侍侧。是三阶砥平。
而皇猷允塞。岂比夫子虚上林。
长杨羽猎。计麋鹿之多少。
誇苑囿之大小者哉。方将延荣光于后昆。
轶元风于邃古。拥嘉瑞
臻元符。登封太山
篆德于社首。岂不与乎七十二帝同条而共贯哉。
君王于是回蜺旌。返銮舆。
访广成于至道。问大隗之幽居。
使罔象掇元珠于赤水。天下不知其所如也。
孙舍人1006年 北宋 · 杨亿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三、《武夷新集》卷二○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窃以三代誓命,著于《尚书》;
两汉训词,号为《尔雅》。
然而经祖龙绝学之后,颇多阙文;
处金马切问之司,止令视草。
故方策之言未备,亦润色之业非专。
尔后慎选台郎,入居禁闼。
殿壁涂粉,始更主于文书;
省树栖鸡,亦通掌于制诰
施及唐室,实司尧言。
职业涖于掖垣,备存《六典》;
判署联于台鼎,是号五花。
乃至奉武帐之论思,平文昌之奏议。
泛楼船于汾水,举觞中流;
校羽猎于长杨,献赋行在。
陡降上帝之右,亲日月之光华;
践履赤墀之涂,接夔龙之步武。
盖从臣之佳选,固明主之简心。
舍人素履时中,英词鼓动,敏行具圣人之体,博闻推君子之儒。
爰自委质休辰,飞鸣华贯。
鸿都汗简,复《春秋》之旧章;
螭陛含毫,成起居之新注。
适属畴咨俊乂,启迪徽猷,俄召试于宰司,遂荣登于禁掖。
言成纶綍,用裁诞告之文;
腰佩龟緺,更旌稽古之力。
钦闻成命,允叶至公。
某夙以孱庸,滥尘清切,妨贤有素,补职无闻,愧弥切于滥竽,荣遽谐于倚玉。
盈川自省,谬居卢、骆之前;
文园后来,合处邹、枚之右。
尚兹始隗,安敢望回?
踧踖唯觉于负芒,澄汰诚甘于幞被。
忽承笺简,过示谦冲,仰荷眷私,伏增铭悚。
辞免江东提刑奏状(三)1182年11月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四四四、《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二二、《朱子奏议》卷一四、《群书考索》别集卷三、《古今图书集成》铨衡典卷一○五 创作地点: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
右,臣十二月十四日尚书省劄子,据臣辞免直徽猷阁江东提刑恩命,奉圣旨并不许辞免,令疾速起发前去之任者。
臣昨以怨仇当路,踪迹孤危,屡贡封章,乞回成命,情迫意切,忘其再三。
既而深自省循,始知震惧,方且计日以俟诛夷,不谓陛下天度含容,圣恩溥博,虽未开允,亦免谴诃。
臣闻命感激,涕泗交颐。
恭惟圣诏丁宁,不可数得,虽知私义有所未安,然不敢不抑鄙情以承睿奖,即于当日遥望阙庭拜受直徽猷阁恩命讫。
所有江东提刑职事,迫威命之已行,亦拟即日拜受,画时起发。
而臣至愚,反复思虑,复有所甚惧而不能已者,不免昧死沥血,再触天威。
瞻顾徬徨,不知所措。
伏念臣所劾赃吏党与众多,棋布星罗,并当要路,自其事觉以来,大者宰制斡旋于上,小者驰骛经营于下,其所以蔽日月之明而损雷霆之威者,臣不敢论。
若其加害于臣,不遗馀力,则远而至于师友渊源之所自,亦复无故横肆抵排。
向非陛下圣明,洞见底蕴,力赐主张,则不惟不肖之身久为鱼肉,而其变乱白黑、诖误圣朝,又有不可胜言者。
然陛下之怜臣愈厚,则此辈之疾臣愈深,是以为臣今日之计,惟有乞身就闲,或可少纾患害。
若更贪恋恩荣,冒当一道刺举之责,则其速怨召祸,必有甚于前日者。
陛下虽欲始终保全,亦恐有所不能及矣。
故臣于此深窃恐惧,再三筹度,以为与其他日拘挛戚促而失身于仇人之手,不若今日再三辞避而得罪于陛下之前。
又况陛下至仁至明,且既怜臣之厚而保全之如此,固未必肯以此加臣之罪而必弃之也。
是敢决意仰首呼天而一罄其说如此。
所有前件差遣,欲望圣慈深察危恳,特赐改差岳庙一次,使臣得以卒被前日生死肉骨之恩,免遭异时睚眦中伤之祸,臣不胜幸甚。
若臣前奏所谓著书者,则臣自集诸经训说之外,于《资治通鉴》亦尝妄有论次,数年之前,草稿略具,一行作吏,遂至因循。
每一念之,常恐永为千古之恨。
今若少宽原隰之劳,更窃斗升之禄,假以岁月,卒成此书,使于世务略有丝毫之补,则臣之所以仰报大恩者,固不必在于簿书期会之间也。
臣狂妄进越,死有馀罪。
伏惟陛下天地父母矜而赦之,臣不胜幸甚!
谨录奏闻,伏候敕旨。
〔贴黄〕臣误蒙圣恩,俾将使指,而臣方以按劾赃吏,干忤相臣,一身孤危,不能自保,其何以控制奸猾,循抚柔良?
凡此哀鸣,非特自爱,实为陛下一司事权、一道民命之计。
切望圣慈深赐鉴察。
臣旧读《资治通鉴》,窃见其间周末诸侯僭称王号而不正其名,汉丞相亮出师讨贼,而反书入寇,此类非一,殊不可晓。
又凡事之首尾详略,一用平文书写,虽有目录,亦难检寻。
因窃妄意就其事实别为一书,表岁以首年,而因年以著统,大书以提要,而小注以备言。
至其是非得失之际,则又辄用古史书法,略示训戒,名曰《资治通鉴纲目》。
如蒙圣慈许就闲秩,即当缮写首篇草本,先次进呈。
恭俟临决。
庐山谣答刘生芷庭(刘芷庭,镇平文福乡人。庐山,公山居澹定村后山曰庐山。)丙申稿,清光绪二十二年 晚清 · 丘逢甲
 押词韵第三部
匡庐名自匡君遗,福庐乃出叶少师
匡庐自大福庐小,名山要待人扶持。
五岭东来郁雄秀,群山冠剑森威仪。
纷趋到海尽南纪,与海争地雄鼓旗。
天藏地閟留隐秀,有山亦以庐名垂。
州因鋗姓乡旼姓,兹山未著庐者谁。
我归自东未宁宇,越鸟固应巢南枝。
不为神仙不宰相,入山将恐山灵嗤。
前身太华老道士,游仙旧梦参希夷。
误信神山在海上,失足𩊊佩人间嬉。
九十九峰发霞燄,手持芙蓉哦新诗。
要令海国变风雅,开山初祖天人师
青柯故侣苦相惜,小劫摧落云龙姿。
东方狼星忽悬燄,天弧久弛无神威。
扶桑岛窄奋乌足,香蕈洋浅张黥鬐。
黑风摧海水四立,阴云惨澹台山危。
沙虫百万势将化,末劫不救非慈悲。
生作愚公死精卫,谓海可塞山能移
开屯径欲试神手,炮雷枪雨供驱驰。
玉门第八金匮九,安知变故多参差。
值天方醉剪鹑首,呵壁欲问宁非痴。
岂有扶馀王剑侠,虬髯一传词尤支。
不如归去亦一策,山中血泪啼子规。
朱崖虽弃汉地大,公卿固应从捐之
独恨平生失微尚,请缨请剑忘官卑。
南阳已矣不得卧,兼累羽扇无能挥。
辽东幼安本侨寓,欲去犹恋将奚为?
撒手台山惨将别,直等死别非生离。
全家轻舟径西渡,旧游回首成天涯。
闽山将尽粤山见,青山万里安舆随。
五花战袍失光彩,剩有馀耀生莱衣。
东迁四世过百载,故居乔木苍烟霏。
恐如丁仙化鹤返,感慨城郭人民非。
圆山之间印山下,厥邑隶镇乡文基。
自从宋元此聚族,小宗别祀多分祠。
朱门白屋万家聚,岁时伏腊陈牲牺。
弟兄伯叔各欢序,唐山直惜吾归迟。
摩挲故谱寻老屋,半废为圃不治。
故钉遗瓦存者仅,不如别卜陈蓍龟。
惟乡之西协吉卜,宗老告我庐山宜。
一邱一壑本吾愿,名山况复如相期。
忆昨泉山小留滞,清源紫帽神挚维(在泉州时,清源紫帽山神皆曾入梦。)
阴那老僧速归驾,许我佳地当非欺(梦见惭愧祖师,亦在泉州时事。)
梦中之境忽真得,此事或亦神能司。
乃携寻山绿玉杖,古径手自荆榛披。
一峰卓立出云表,苍然秀色轩人眉。
如玉屏张宝帐合,如宝驮象球弄狮。
群山众壑竞奔赴,势若拱卫来逶迤。
乃登极顶旷四瞩,玉华金简生光辉。
仙桥俯瞰飞渡迹,天马旁若凌风嘶。
目卑三台小九子,君山肃立毋敢欹。
鞭云策霞互吐纳,沐日浴月相蔽亏。
四时花开长不谢,万年松老生清飔。
洞天福地不在远,佳处要岂人境违。
四山环合若庐舍,山中地忽成平夷。
有圃宜蔬田宜稻,买山以隐宁靳赀?
乃测周圭景以正,乃用傅版功斯施。
惟堂有宦阁有簃,开门山影绿满池。
乡人载酒欲吾贺,言待其落陈金卮。
就中吾友有刘子,清言古谊吾所推。
山村易名曰澹定,刘子妙解为之词。
今晨缄书更报我,开函奇字蟠蛟螭。
庐山之谣又继作,青莲逸轨遥相追。
上为兹山发厥秀,下为吾庐言其私。
中间慷慨论时事,若屈奇诡梁哀噫。
山中展诵发浩叹,神妙欲告山灵知。
惟山如诗贵真面,得其真者名乃归。
惟楚有山称九嶷,惟蜀有山称峨嵋。
罗浮实称首,同向南戒争崟崎。
兹山又别钟粤秀,如光初曜华方滋
吾爱吾庐更爱山,以山相属吾宁辞?
山中之云出无时,青天舒卷人难羁。
山中之泉清且漪,我归自濯缁尘缁。
名庐以山庐乃结,因山得庐山尤奇。
襟江带闽此胜境,鼎足匡福宁须疑。
和君谣罢一长啸,松间双鹤高空飞。
巩仲至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九二、《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四、嘉庆《武义县志》卷一○
春寒多病,未能奉一字,以为新岁之庆。
递中忽辱惠问,获闻比日幕中多暇,起处宁适,足慰驰情。
病益衰,无足云者。
示喻所苦亦已向安,甚善。
此疾最忌饮酒,若能痛节,当不药而愈也。
《楚词》脩未?
旋了旋寄数板,节次发来为幸。
古田《补音》此间无人写得,今寄一书与苏君,幸转托县官,差人赍去乡下寻之,就其传录尤便。
亦闻渠写本颇经删节,已嘱令为全录去矣。
然此尝编得《音考》一卷,音谓集古今正音协韵通而为一,考谓考诸本同异并附其间。
只欲别为一卷,附之书后,不必搀入正文之下,碍人眼目,妨人吟讽。
但亦未甚详密。
正文有异同,但择一稳者为定可也。
又可附此古田全书,俟旦夕稍暇,一面修写寄呈。
彼中不知已曾下手未?
亦望随得已了者节次寄来也。
若已详善,即此中本更不须寄去矣。
刘侍读书气平文缓,乃自经术中来,比之苏公诚有高古之趣。
但亦觉词多理寡,苦无甚发明耳。
大抵古人文字要当随其所长取之,难以一时所见遽定品目也。
李文叔论文诸说,向见林择之有之。
不曾写得,已书报令录去,或可并移书古田就取也。
画笥许观,甚幸。
傥得附名,尤所愿也。
聚星阁此亦已令草草为之,市工俗笔,殊不能起人意。
亦尝辄为之赞,今谩录去,幸勿示人也。
余君之作竟能否?
便中并望早寄及也。
林胡僧顷亦见之,盖叶公自有鉴赏。
其所使临摹者,必当时之善工也。
要之年来事事渐低,此等人物亦自日少一日,为可叹耳。
龟趺恐须作全者,向见所陨之元故亦在侧也。
吴生玄武信为奇笔,但龟背之文,正脊之甲五,应五行;
次甲八,应八卦;
又次甲廿四,应节气,亦自然之理。
此却不足,亦欠子细。
九方皋之相马,又不当以此论耳。
社记顷未之见,世间此等遗落不遇知者,可胜数哉!
放翁久不得书,欲往从觅一文字,所系颇重,又恐贱迹累其升腾,未敢启口也。
杨君枉顾,此其不易得,又有甚于前二公矣。
荥阳始亦甚趑趄,令汪季路百计胁之,乃肯听耳。
此君殊可念,有可垂手处,幸曲为拯拔也。
长乐刘君一书,烦为转达。
直卿云渠有知识在城中,已令批在书背,幸令人问之。
恐未有便,即告专介为送至县中,托县官遣人达之。
盖所编礼书在渠处,欲亟取来,趁此疾病少间之际,并力了之,故不可缓,切幸垂念也。
欲言甚众,书不能尽。
唯冀以时自爱,千万之祷!
悟老闻欲为志其塔,果尔,亦甚幸也。
梅圣俞(二六 皇祐五年1059年秋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欧阳文忠公集》卷一四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某启:寄惠鸭脚子,甚奇。
赵三书信已领。
圣俞诗屡见许,甚渴见,何必自写,小儿辈可录。
某亦厌书字,因思学书各有分限,殆天之禀赋,有人力不可彊者。
往年学弓箭,锐意三四年,不成,遂止。
后又见君谟,言学书最乐,又锐意为之。
写来写去,却转不如旧日,似逆风行船,著尽气力,秖在旧处,不能少进,力竭心倦,遂已。
身老矣,安能自苦如此耶?
乃知古今好笔迹,真可贵重也。
今后秖看他人书,亦可为乐,不能生受得也。
数日阴闷,昏然,因作圣俞书,顿觉豁然如有所释。
若遂一握手,可胜为慰也。
谢景平文字,下笔便佳,他日当有立于世,何止取一科第而已,吾徒可为希深喜也。
太祝且为伸意,某卜葬地尚未买得,相次决定,当有书报他也。
匆匆不宣。
木兰花慢 在德六年正旦 元 · 卢挚
 押歌韵
问东风何似,早吹绿、洞庭波。
要催起江头,梅妆的皪,柳态婆娑。
遥知玉墀鹓鹭,对青阳、绿禁郁嵯峨。
欢动云间阊阖,应收雪外蓬婆。

谁将瑶瑟托湘娥。
颖客播弦歌。
向执法森然,寿星明处,陡顿春多。
衡君也能三呼,更双成度曲奏云和。
如许升平文物,仍逢混一山河。
按:天下同文补遗
南楼野眺 明 · 易昌第
七言律诗 押先韵
迎薰画阁与云连,侧目东流百谷川。
曲直田成千里照,高低屋接万家烟。
黄龙山色侵衣袂,乌石松声奏管弦。
自是神君开八极,閒来把酒对青天民国和平县志》附《和平文徵》卷二)
按:戴武军、李君明整理
殿侍换文资考试条诏景祐四年十月辛卯 北宋 · 宋仁宗
 出处:全宋文卷九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
殿侍换文资者,自今后令国子监试诗二首,习经学者试平文十道,诗不至纰缪,文通四为合格。
子夏山 北宋 · 赵瞻
 押词韵第十一部
山因先师成令名,人心仰止悬青冥。
文侯北面款山扃,石室至今犹南倾。
直松万林天籁声,长材大栋资连甍。
溪泉四出照骨清,润物功溥民罔争。
朝兮新云泽根茎,暮兮和风发勾萌。
山川气禀天地英,民何知为夫子灵。
魏最称治由师经,晋俗自是多诸生
时尚辞华取未精,皓首学行徒修明。
非无神降弼王庭,国朝当议平文衡。
斯文未丧吾道亨,商之传授今可行。
祭潘蔚平文 宋末元初 · 王柏
 出处:全宋文卷七八一○、《鲁斋集》卷一九
呜呼!
某与仲氏,忆昔送公,长亭话别,黯然秋容。
谁谓此行,双溪路绝,一时分袂,死生永诀。
呜呼哀哉!
如公人物,屈指无多。
多一时屏,亦未为侈。
何志涉南,海之鲸波。
再掉徐闻,幸已北向。
征车复左,更入烟瘴。
是孰使之然哉?
抑定数之不可挽之耶?
尤使人于此而极其恨也。
呜呼!
士窘才调,公独迅敏。
风酬电酢,神色暇整。
士窘笔札,公得天葩。
冰清玉润,纸上龙蛇。
公之执谦,和气融融。
拱规蹈矩,折旋蚁封。
一言相投,坦然心曲。
抵掌剧谈,脱略边幅。
内无声色之奉,外无玩好之供。
谙仕涂之局面,熟世道之机锋。
当其勇往,霆轰雷裂,意所不可,万仞壁立。
及其事定,月霁云收,一丝不挂,一痕不留。
南辕北辙,崎岖万里,神皋一息,飘然远逝。
惊宦海之风涛,岂甘心于避世?
公初入南,通籍金闺,公再入南,双舄凫飞。
鼓沧溟而三驾,去乡关而益远。
乃摄左符,乃次五筦。
及帝恩之重霈,何宦情之顿懒!
乃正元日,拜公题笺,词情蔼蔼,归兴浩然。
挂冠之志,坚不可破。
高公绝识,致书赞和。
计厮赤之半道,俄讣音之已传。
方惊疑而未信,骇遗橐之遽南。
公果仙而不返矣,掩涕泣之涟涟!
某等无似,世莫我知。
公何所取,独契衿期!
绸缪缱绻,久而未衰。
怅从游之甚晚,恨不识公之早岁。
每诵寻梅之六绝,遐想风流之高致。
勒黎母之坚珉,有邦人之双识。
是亦足以不朽,虽盖棺而无愧。
旆旌悠悠,津堠茫茫。
风舆露翣,来返故乡。
神其宁矣,山深水长。
谊当匍匐,伏哭道傍。
病不能往,写此悲伤。
赵司勋给假归浙 明 · 邓林
重阳节去秋将晚,北风猎猎吹南雁。
故人别我归赋欤,临岐握手情无限。
忆昔修书游木天,识君今已二十年。
天潢分派公族浚,冰玉为质人中仙。
少年读书破万卷,海天空阔鹏程远。
秋风折桂步蟾宫,晓日观花游上苑。
石渠论列集钜儒,君从璧水来与俱。
书交当世知名士,遍阅人间未见书。
归来再历霜台试,高出时人几头地。
逼人富贵来骎骎,唾手功名良易易。
冬官庶务称浩繁,郎署优游十载间。
封章判牍无滞事,哦诗瀹茗多馀闲。
政成入向明光奏,冢宰盛陈君绩茂。
进阶已觉大夫荣,锡诰尤蒙恩宠厚。
君司勋级我司封,我居西署君居东。
金兰胶漆衷情旧,风雨寒暄苦乐同。
玉瓶酌尽阳关酒,可别此生平文□。
岸上行人歌竹枝,船头羌笛吹杨柳
布帆十幅挂长风,极目江天连断鸿。
蓟门苍树苍茫外,吴会云山缥缈中。
淮河鲤鱼红尾短,相思只恐书来缓。
驿路逢梅只自吟,江亭见月同谁玩。
富阳咫尺近临安,十景江山画里看。
梁尹出郊迎吏部,家严望阙拜封官。
扫墓焚黄赠先妣,存没沾恩有如此。
天光赫赫照林丘,画锦煌煌耀桑梓。
亲恩已报君恩深,知君臣子一生心。
两全忠孝垂青史,赠言如赠双南金